1. 因地制宜的改造策略
2. 精致街区的全民共享

广州以赛事为契机打造“无界街区”,如天河体育中心拆除围蔽,新增口袋公园与无障碍通道,实现“零高差”通行;省人民体育场打通750米纪念轴线,连接烈士陵园与商业区,形成文化运动生活融合的公共空间。
科技赋能:智慧绿色的赛场革新
1. 低碳与智能技术应用
2. 跨境赛事的技术协同
男子公路自行车赛跨越港珠澳三地,赛道串联珠海情侣路澳门大桥香港迪士尼等标志景点。筹备期间通过测试赛检验三地协同机制,包括快速通关应急响应及实时数据互通系统,确保230公里赛程顺畅。
凝心聚力:赛事背后的协同攻坚
1. 多层级任务落地
2. 倒计时攻坚行动
UC8体育三明市城发集团以“拼的姿态抢的劲头”推进项目,落实“四保”要求(保安全质量进度廉洁),确保场馆建设与配套工程同步交付。
全民共享:超越赛事的持久遗产
1. 体教融合育人才
连云港推行“名校办名队”模式,拟定《体育后备人才入学实施细则》,将跳水田径等项目嵌入学校课程,形成“一校一品”特色。
2. 惠民赛程与无障碍服务
十五运会大部分决赛设于晚间或周末,方便市民观赛;广州首创“零障赛区”,在天河体育中心等场馆改造全宽式坡道防滑盲道,赛后转为永久性便民设施。
>记者手记:在连云港新体校工地,工人老李擦拭着汗珠笑言:“这跑道以后是我孙子训练的地方!”他的身后,弧形屋顶的游泳馆正拔地而起。省运会不仅是竞技擂台,更承载着普通人关于汗水梦想与城市记忆的故事。
本文由省运会特派记者实地探访,综合多地筹备动态撰写。场馆建设进度及赛事安排以官方最新公告为准。